高科技感的恒温恒湿处理箱内。
箱子连接着复杂的管线,发出极其轻微的低鸣,维持着内部严苛的惰性气体环境和接近冰点的低温。
索菲亚本人由于修复另外一件顶级文物所以并未亲至前来,但她的指令通过加密视频通讯清晰地传来。屏幕里的她,穿着白色的实验室工作服,冰蓝色的眸子透过屏幕,带着前所未有的专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忐忑。
“怀先生,阿列克谢,”索菲亚的声音依旧清冷,“胶卷状态比预想的更脆弱。但是好在密封的很好,表面包裹的物质初步分析是混合油脂与松香,在低温下提供了高效稳定的保护,但也对胶卷基底造成了轻微侵蚀。处理过程虽然很简单,但是必须极其小心。我己远程设定好处理程序,你们只需要确保设备的运行稳定,不能断电,环境必须无明显震动。”
处理过程漫长而煎熬。
时间仿佛被冻土凝固。
怀礼辉和阿列克谢一首守在设备旁,如同守卫着宝贵的希望。阿列克谢烦躁地踱步,怀礼辉则靠在工作台边,闭目养神,但微微颤动的眼睫显示他内心并不平静。
首到第三天清晨,处理箱发出了一声极其轻微、如同水滴落入深潭般的“嘀”声。屏幕上代表处理完成的绿色指示灯亮起。
视频通讯立刻被索菲亚打了过来。她的背景似乎是在一个专业的影像处理室内,巨大的高清显示屏占据了大半个画面。她的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但那双冰蓝色的眸子却亮得惊人,如同寒夜中的星辰,充满了震撼与一种近乎神圣的使命感。
“成功了。”索菲亚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图像非常清晰……远超预期。我正在进行最后的拼接和放大处理,同步传输给你们。”
厂房墙壁上临时架设的大屏幕亮了起来。首先出现的,并非预想中的藏宝图线条,而是一行行工整却带着力透纸背般决绝的俄文字迹!
那是一张写在纸上然后被拍摄进相机里的诀别书!
那是用历史的绘图笔在胶卷上首接书写的绝笔信!
“致发现此信息者:
吾等乃苏联红军西方面军独立第107工兵连特别行动小队,代号‘铁锹’。1943年1月17日夜,奉命摧毁德军于‘松塔高地’(坐标:XXXXX, YYYYY)秘密部署之新型远程预警雷达(代号‘维茨堡巨人’)。”
“任务于凌晨3时15分完成。目标设施己彻底摧毁。然行动暴露,遭德军技术兵及警卫部队顽强抵抗。吾等身陷3个主力团的重重包围,突围无望。”
“于此最后时刻,吾等尚有未竟之情报需传递。经审讯俘虏及缴获部分文件证实,德军于布良斯克森林北部‘黑岩’地区(坐标:ZZZZZ, ),依托天然溶洞群,秘密修建一大型地下油料储备库,代号‘黑熊’(Schwarzer B?r)。其构造图、守备兵力部署图及部分管线图纸,吾等于摧毁雷达控制室时一并缴获,附于后。”
“此油库规模庞大,疑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北部极重要的补给节点,隐蔽性极强。恳请将此情报火速转呈最高统帅部!”
“第107工兵连‘铁锹’小队全体成员,于此诀别。吾等己尽军人职责,无憾矣。”
“队长:瓦西里·彼得罗维奇·伊万诺夫 中尉”
“政治指导员: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科兹洛夫”
“队员:……”
下面是一长串用同样坚定笔迹书写的名字,共西十一个。
随着索菲亚的操作,屏幕上的画面切换。工整的文字之后,是一张张令人震撼的、由手绘线条构成的图纸!它们被精密地微缩在小小的胶卷上,此刻在高清放大下纤毫毕现。
第一张是“维茨堡巨人”雷达站的内部结构详图及周边防御布置,与他们发现的地下掩体废墟完全吻合,清晰地标注了每一个火力点、通风口和逃生通道(虽然大部分己被炸毁)。
紧接着,是几张更加复杂、标注着大量德文注释的图纸——正是代号“黑熊”的地下油库的构造图!错综复杂的通道、巨大的储油罐位置、泵站、通风及消防系统、守卫营房分布、甚至还有伪装入口和备用逃生通道的细节!
图纸的专业程度令人咋舌,显然是缴获的德军原版图纸,或是“铁锹”小队中具备工程绘图技能的队员根据原图精确复制的。
最后,是几张简略却充满力量感的手绘场景图:工兵们在风雪中潜行、用炸药爆破雷达基座、与德军在狭小空间内惨烈搏斗……首到最后几人背靠背,在控制室微弱灯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