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落

繁体版 简体版
烟花落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7章 爱石第一人米芾

第7章 爱石第一人米芾

北宋仁宗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襄阳城(今属湖北)米氏宅院里诞生了一个婴儿。*鸿^特,晓*税-徃/ *首^发,这孩子生来眉骨高凸,眼神灵动,啼哭之声竟带着金石般的清越。父亲米光辅看着襁褓中的儿子,捋着胡须笑道:"此子相貌清奇,日后当有不羁之才。"遂取名"芾"(fu),字"元章"。

要探寻米芾的痴狂根源,需从他的家世说起。米氏先祖本是西域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的胡人,唐时归化中原,定居襄阳。到了宋代,米家已完全汉化,成为书香门第。米芾的五世祖米信是宋太祖麾下的开国功臣,官至彰武军节度使;曾祖父米光祚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祖父米继芬曾任武卫将军;父亲米光辅虽只是州县小吏,却精通经史,擅长书法。这种胡汉交融的血脉,加之累世簪缨的文化浸润,造就了米芾身上既承袭中原士大夫风骨、又暗含西域胡人不羁天性的特质。

米芾自幼聪慧过人,《宋史·米芾传》载其"少颖异,能读记书传"。六岁时已能背诵诗百馀首,八岁学书,十岁摹写碑刻。这般天赋异禀本可按部就班走科举正途,但他偏偏厌恶科举时文的刻板,二十岁时以恩荫入仕,做了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起点虽不高,却让他得以接触内府珍藏的法书名画,为日后的艺术成就埋下伏笔。

少年米芾身上早早就显露了怪癖的端倪。他极重衣着,常穿着唐代形制的宽袍大袖招摇过市,帽带散垂也不系紧,走在人群中宛如从画卷里走出的古人。更奇的是他的洁癖,洗手必用银壶活水冲洗,洗完不用毛巾擦,而是甩干双手等其自然晾干。若是旁人不小心碰到他的衣服,他必定要反复浣洗,直到认为洁净为止。这些在时人眼中已是"迂(yu)阔"之举,却不知这只是餐前甜点而已。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米芾被调任涟水军(今江苏涟水)知军。这看似普通的调任,却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涟水地处淮河之滨,境内多山,尤以盱眙(xu yi)一带的灵璧石闻名天下。这些石头经亿万年水蚀风侵,形成了"瘦、透、漏、皱"的独特形态,叩之有声,色若墨玉,正是文人赏石的上品。·求~书?帮- ~追.最,歆-彰.洁!

米芾到任后,并未将心思放在案牍公务上,反而终日带着衙役奔走于山野河畔,寻觅奇石。他有一套独特的相石之法:先看形态是否曲折有致,再听叩击之声是否清越悠长,最后以手指蘸唾液摩挲石表,感受质地是否细腻温润。但凡遇到中意的石头,他必躬身下拜,口中念念有词:"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这般举动,让当地百姓和衙役们瞠目结舌,私下里都称他"米癫"。

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拜石成痴"的典故。据南宋费衮《梁溪漫志》记载,一日米芾在涟水郊外发现一块奇石,此石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宛如一座微缩的山水屏障。他一见之下大喜过望,当即整冠肃衣,对着石头行三叩九拜之礼,口中直呼:"此足以当吾拜!"更给这石头取名"石丈",视为知己。此事很快传遍涟水,连邻郡的百姓都慕名前来观看这位"痴太守"拜石的奇观。

当时有位监察御史听闻此事,认为米芾玩物丧志,有失官吏体统,便上奏弹劾。宋神宗看到奏折后,笑着对左右说:"米芾颠名久矣,此非罪也。"竟不了了之。此事传开,米芾"米癫"的名声反而更响了。他自己却毫不在意,反而在官署中遍置奇石,每日办公之余便与石对坐,或赋诗,或作画,或只是默默凝视,痴迷的目光就像看着自己的初恋情人。

米芾对奇石的痴迷,绝非玩物丧志,而是他艺术精神的外化。在他看来,石头的天然形态中蕴含着天地造化的玄机,与书法绘画的笔墨之道相通。他曾在《画史》中写道:"山水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这种"信笔"而为的创作理念,正与奇石的自然天成异曲同工。

他的书法更是深得奇石神韵。米芾的书法初学唐人,后上溯魏晋,最终自成一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笔法"八面出锋",线条跌宕起伏,如奇石之筋骨嶙峋;结体欹侧多变,似危石之险中求稳;章法疏密有致,若山水之虚实相生。!秒_章~节-暁?说*网¨ ?哽¢芯¢嶵!哙,明代董其昌评价道:"米元章书,笔锋郁勃,如快剑斩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这种雄强骏迈的书风,恰是他从奇石中领悟到的自然之力。

更奇的是米芾的"米点山水"。他独创以水墨点染表现烟雨迷蒙的江南景色,每一个墨点都蕴含着浓淡干湿的变化,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