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落

繁体版 简体版
烟花落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6章 砸缸少年司马光

第6章 砸缸少年司马光

北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在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的一处宅院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清晨的宁静。~萝?拉+小-税, ^蕞?新?彰′结*哽*辛^筷+这家的主人叫司马池,时任光州光山令,此刻他正焦急地在屋外踱步,听到屋内稳婆报喜“生了个公子”,这位年近不惑的官员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给这个儿子取名为“光”,字君实,这便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司马光。

要说起这司马家,那可是颇有渊源。其先祖本是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历经数百年沧桑,家族虽不复当年宗室之盛,却也世代为官,书香传家。司马池本人更是以清正廉洁着称,《宋史》中说他“性仁厚,笃于宗族,乐善好施”,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算是跻身北宋中层官僚行列。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司马光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司马池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从小便请了名师教导。司马光也确实聪慧,《宋史·司马光传》载其“自幼聪敏,书过目辄成诵”,这话可不是夸张。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背诵《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偶尔还能说出几句让先生都称赞的见解。不过,再聪明的孩子也有贪玩的天性,司马光的童年,并非只有之乎者也,也充满了那个时代孩童特有的乐趣。

当时的夏县,虽非繁华都市,却也山水秀丽,民风淳朴。司马家的宅院后面有个小花园,园子里种着几棵果树,还有一个小小的池塘,池塘边摆着几口用来蓄水的大缸。每到夏日,司马光便会和一群小伙伴在花园里追逐嬉戏,爬树掏鸟窝,捉蝉捕蝴蝶,玩得不亦乐乎。这几口大缸,便成了他们游戏时的大道具。

故事发生在司马光七岁那年,也就是北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的一个夏日午后。那时的夏县正值酷暑,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阳光火辣辣地晒在地上,连风都是热的。司马家的孩子们被大人勒令待在花园里玩耍,不许跑到外面。

司马光和几个堂兄弟、表兄弟正在花园里玩“捉迷藏”。其中一个叫司马尚的堂兄年纪稍大,性子也最顽皮,他为了找个隐蔽的地方,竟然爬上了水缸旁边的一棵老槐树。正当他得意洋洋地躲在树叶后面,以为没人能找到时,脚下一个不稳,“哎呀”一声惊呼,整个人从树上摔了下来。′幻!想,姬· *埂′辛`最\筷-

好巧不巧,他摔下来的地方,正是一口盛满了水的大缸旁边。只听“扑通”一声巨响,司马尚竟然掉进了水缸里!这口缸是用来蓄雨水的,足有五尺多高,缸口直径也有三尺有余,里面的水差不多灌满了,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大水坑”。

司马尚掉进缸里后,顿时慌了神,手脚乱挥,拼命挣扎。可他毕竟是个孩子,水性也不好,很快就呛了几口水,身子开始往下沉,只有脑袋还偶尔露出水面,发出“呜呜”的求救声。其他孩子见状,都吓得呆立在原地,有的已经开始哭鼻子,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救命啊!有人掉缸里了!”不知是谁先反应过来,喊了一嗓子,可当时家里的大人大多在屋里休息,花园离正房又有一段距离,喊声根本传不过去。几个孩子围着水缸团团转,有的想去拉司马尚,可缸太高,他们根本够不着;有的想去找大人,又怕耽误时间,司马尚会被淹死。一时间,花园里哭声、喊声乱作一团。

司马光看着在水中挣扎的堂兄,又看了看周围惊慌失措的小伙伴,脑子里飞速地运转着。找大人?来不及了。把人拉上来?够不着。有没有别的办法?

他的目光落在了水缸旁边那块半埋在土里的大石头上。这块石头是当初砌花园时留下的,有面盆那么大,棱角分明。司马光心里一动:如果把水缸砸破,水不就流出来了吗?人自然就能得救了!

这个念头一出现,他立刻付诸行动。也顾不上石头重不重,他快步跑到石头边,使出全身力气去搬。石头很重,他试了几次都没搬动,但他没有放弃,憋足了劲,双手抱住石头底部,猛地一掀,石头终于被掀了起来。

他抱着石头,踉踉跄跄地跑到水缸边,用尽全身力气,将石头狠狠地砸向水缸!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水缸上出现了一道裂痕,紧接着,“哗啦”一声水缸破了个窟窿,清澈的水从裂缝中喷涌而出。

随着水不断流出,水缸里的水位迅速下降,司马尚的身体也慢慢露了出来。司马光赶紧上前,和几个稍微回过神来的孩子一起,把浑身湿透、呛得直咳嗽的司马尚从缸里拉了出来。·y_u+e\d!u`y.e..+c?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