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这时,听到动静的大人终于从屋里跑了出来,看到眼前的情景,先是大吃一惊,待问明缘由后,纷纷对司马光赞不绝口。尤其是司马池,他看着儿子虽然满脸是汗,小手也因为搬石头磨红了,却眼神坚定,不由得捋着胡须,连声说道:“好!好!光儿有勇有谋,真是吾家之幸!”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情,很快就在夏县传开了。起初只是邻里之间口耳相传,说司马家的小公子如何聪明果敢,关键时刻救了人。后来,随着司马池官职的调动,这件事也被带到了他任职的地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时司马池正在杭州任职,江南之地文风鼎盛,这件充满智慧的少年轶事自然引起了文人墨客的兴趣。有人将此事写成了短文,收录在笔记小说中;有人则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诗歌、戏曲。渐渐地,“司马光砸缸”便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流传至今。
这个事件对司马光本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不仅让他从小就有了“神童”的名声,更重要的是,这件事体现出的冷静、果断和创新思维,成为了他日后为人处世的一个缩影。在后来的人生中,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司马光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寻求解决之道。
当然,也有人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过质疑。比如,有人觉得一个七岁的孩子,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力气搬起石头砸破水缸?还有人认为,古代的水缸是否真的那么容易被砸破?对于这些质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关于力气的问题。北宋时期的水缸,多为陶土烧制,虽然坚固,但并非现代钢筋水泥般难以撼动。而且,司马光砸的是水缸的侧面,并非底部,根据物理学原理,侧面受力更容易产生裂痕。再者,“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之所以流传,重点在于其体现的智慧,而非单纯的力气大小,这更像是一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细节的典故。
其次,从史料记载来看,《宋史·司马光传》中明确提到:“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里的“瓮”和“缸”虽有区别,但大体意思一致,说明这个事件在正史中是有依据的,并非完全虚构。
砸缸事件之后,司马光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勤奋好学。司马池对他的教育也更加重视,不仅请了更好的先生,还常常亲自教导他经史子集。司马光也不负期望,读书非常刻苦,常常是“昼则诵书,夜则复读,至不知寝食”。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司马光为了防止自己读书时打瞌睡,特意做了一个圆木枕头,取名为“警枕”。每当他犯困低头睡觉时,枕头就会滚动,他便会被惊醒,然后继续读书。这种勤奋的精神,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十五岁那年,父亲司马池调任虢(guo)州知州,司马光随父前往。虢州位于今河南灵宝一带,是当时的军事要地。在这里,司马光不仅增长了见闻,还接触到了更多的历史典籍和官场实务,这对他后来关注朝政、研究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二十岁的司马光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甲科,从此踏入仕途。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北宋的科举考试难度极大,能在弱冠之年考中进士,足以证明司马光的才华。
步入官场后,司马光先后担任过华州判官、苏州判官等职,虽然都是地方官,但他始终保持着务实的作风,关心百姓疾苦,处理政务也井井有条。不过,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并非他的政绩,而是他晚年主持编纂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
说起《资治通鉴》,就不得不提司马光的政治理想和历史观念。他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也是书名“资治通鉴”的由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部编年体通史巨着。
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是极其艰辛的。司马光首先选取了刘恕、范祖禹等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作为助手,然后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筛选、整理、考证。他们以《左传》为蓝本,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了十六个王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约三百万字。
司马光对史料的考证是极为严格的,常常是“抉摘幽隐,校计毫厘”。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他会反复比对,去伪存真,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