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了后世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典籍,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动机,也与他的政治立场有关。当时北宋王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王安石变法引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他希望通过编纂历史典籍,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一向反对王安石变法,于是召回了被贬谪的司马光,任命他为门下侍郎,后又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相当于宰相。
此时的司马光已经六十八岁,身体也不太好,但他依然以天下为己任,上任后立即着手废除新法。在他看来,王安石的新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弊端,导致民不聊生。他认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主张恢复旧制,与民休息。
司马光的这一做法,虽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尤其是他不分青红皂白,几乎废除了所有新法,包括一些确实对国家有利的政策,这种过于保守的态度,也受到了后世的一些批评。
不过,平心而论,司马光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回到他所认为的正轨上来。在担任宰相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夙兴夜寐,勤奋工作,以至于积劳成疾,最终在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九月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八岁。
司马光去世后,宋哲宗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赐谥号“文正”。“文正”是古代文臣最高的谥号,可见朝廷对他的评价之高。而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夏县的祖坟,也就是现在的司马光墓,成为了后人凭吊的场所。
回顾司马光的一生,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带有一定的保守性,但他的忠诚、正直和责任感,却是值得肯定的。而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更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