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落

繁体版 简体版
烟花落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5章 大宋第一猛将狄青

第5章 大宋第一猛将狄青

狄青出身贫寒,脸上刺着金印,却从底层士卒一路飙升到枢密使;他戴铜面具冲锋陷阵,西夏人闻风丧胆称他“天使”;他平定侬智高之乱威震岭南,却因文官集团猜忌郁郁而终。+w.a*n^b~e¨n?.^o*r+g.此人便是有“面涅将军”之称的狄青。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宋夏战争爆发。此时的北宋王朝,正经历着“冗官、冗兵、冗费”的困局,西北边防吃紧,朝廷急调京师卫士赴边。就在这支队伍里,有个脸上刺着金印的年轻人,名叫狄青。

狄青本是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农家子弟,16岁时因兄长与人斗殴,他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这“赤籍”便是军籍,脸上的刺字成了他终身的烙印。初入军营时,他只是御马直的一名骑兵,每日喂马擦枪,受尽同僚白眼。但谁也没想到,这个被称作“贼配军”的年轻人,日后竟成了令西夏胆寒的战神。

宝元初年,西夏军进犯保安(今陕西志丹),宋军连吃败仗,士气低落。狄青主动请缨,率部驰援。他深知西夏骑兵来去如风,正面硬拼绝非上策,便效仿北齐兰陵王,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萝-拉^小\税? ·耕·辛-最¨哙`这招果然奏效,西夏士兵见一“青面獠牙”的猛将杀来,纷纷惊呼:“此乃天神下凡!”一时间溃不成军。此役狄青身先士卒,亲手斩杀西夏将领数人,史称“保安大捷”。

战后,狄青被提拔为延州指挥使。他在四年间参与大小25场战役,身中8箭仍冲锋不止,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you zhou)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石,修筑招安、丰林等战略城堡。西夏军畏其勇猛,称他为“狄天使”。而狄青脸上的刺字,成了士兵们心中的图腾。

在狄青在西北战场崭露头角时候,两位贵人改变了他的命运。一位是经略判官尹洙(yin zhu),另一位便是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范仲淹初见狄青,见他虽勇猛过人却不通兵法,便赠其一部《左氏春秋》,正色道:“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深受触动,从此折节读书,苦研秦汉以来兵法。他白天练兵,夜晚挑灯夜读,逐渐从一介武夫成长为智勇双全的统帅。

宋仁宗曾劝狄青除去脸上的刺字,狄青却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x-i\n_t/i·a!n~x`i?x_s-..c_o!m?”这句话掷地有声,既感恩皇帝的知遇之恩,又以刺字激励麾下将士——出身卑微又如何?只要有战功,一样能封侯拜将。此举让狄青在士兵中威望日隆,甚至有士兵在脸上刺“狄”字以表追随。

皇佑四年(1052年),广源州(今越南高平)蛮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连克邕州(yong zhou)、广州等九州,岭南震动。宋军屡战屡败,连损数员大将。此时的狄青已升任枢密副使,他主动请缨:“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宋仁宗感动之余,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全权负责平叛。

狄青深知此战关系大宋颜面,临行前做了三件事:一是严令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二是斩杀擅自出战导致溃败的广西钤辖(qián xiá)陈曙等30人以立军威,三是上表朝廷拒绝交趾(今越南)借兵。他深知“借蛮夷平内寇”无异于引狼入室,这一远见卓识让满朝文武刮目相看。

狄青率军抵达宾州(今广西宾阳)后,并未急于进攻,而是下令休整十日。侬智高探知消息,大笑道:“狄青徒有虚名,不过是个胆小鬼!”却不知这正是狄青的“缓兵之计”。正月十五元宵节,狄青大摆宴席,声称要与将士共度佳节。二更时分,他突然称病退席,实则亲率先锋军连夜奔袭昆仑关。

昆仑关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狄青身先士卒,率部摸黑攀崖而上,守军还在睡梦中便被斩杀。次日清晨,当侬智高得知昆仑关已失,慌忙调兵在归仁铺列阵。狄青指挥宋军分三路夹击,他手持白旗指挥骑兵从左右两翼迂回,大败叛军,追击五十余里,斩首数千。侬智高趁乱纵火而逃,其部下黄师宓(huáng shi mi)等57名核心成员被斩杀,五百余人被俘。

战后,有人发现一具穿金龙衣的尸体,称是侬智高。狄青却严词拒绝:“怎知这不是一个骗局?我宁可说侬智高失踪,也不敢欺骗朝廷来贪求战功。”这种不贪功、重事实的态度,让他赢得了“不欺君”的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