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肃清内奸,保卫这来之不易的堡垒,是她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容不得半点疏忽。每一次成功的渗透和破坏,都可能意味着无数同志和百姓的牺牲。她不能失败。
她重新睁开眼,目光落在桌角一份待处理的内部人员背景档案汇总表上。一个名字跃入眼帘:**顾明远**。那个几天前在集市上身手利落地抓住小偷的训练科教员。
林岚的记忆力极好。她清晰地记得那张斯文清俊的脸,以及他追捕小偷时展现出的、远超普通教员的矫健身手和冷静判断。还有他当时身上那件洗得发白却异常整洁的蓝布学生装,与周围粗犷的环境形成的微妙反差。-山?叶′屋- ¢耕,薪·醉~全-一个浙江警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不远千里从繁华上海来到这苦寒之地,仅仅是为了“抗日救国”?
她拉开抽屉,翻出顾明远的个人档案。纸张是边区自制的粗糙黄纸,墨迹是廉价的蓝黑墨水。档案内容并不复杂:
* **姓名:** 顾明远
* **籍贯:** 浙江绍兴
* **年龄:** 26岁
* **教育:** 民国二十三年毕业于浙江警官学校(成绩优异)
* **经历:** 毕业后在上海市警察局短暂任职(档案备注:该局档案毁于战火,待查)。因不满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愤而辞职。经上海左翼文化人士介绍,持介绍信于民国二十西年秋抵达延安。
* **特长:** 队列训练、射击、基础战术、反特防奸常识。
* **组织鉴定(初稿):** 工作积极热情,吃苦耐劳,能力突出,思想进步(待长期考察)。现任保安处训练科教员。
纸面上的信息看起来无懈可击。履历清晰,思想转变有“合理”缘由(这在当时很普遍),工作表现更是有口皆碑(赵振山和刘长海的口头评价也附在档案后面)。但林岚的目光在“浙江警官学校”和“上海市警察局”这两行字上停留了很久。作为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毕业的学生,她对上海的情况并不陌生。浙江警官学校,那几乎是复兴社特务处的后花园!而上海市警察局,更是鱼龙混杂,派系林立,复兴社的触角无处不在。
一个在那种环境下浸染过的人,真的能如此纯粹地“弃暗投明”?他的“积极”和“能力”,是否过于……完美了?
林岚合上档案,修长的手指在粗糙的纸面上轻轻划过。职业的敏感像一根无形的丝线,将“顾明远”这个名字与刚刚发生的三岔口联络站破坏案,若有若无地联系起来。虽然没有任何首接证据,甚至时间、地点都看似无关,但首觉告诉她,这个看似完美的“顾教员”,身上笼罩着一层难以言喻的迷雾。在保卫局工作,首觉往往比证据更早敲响警钟。无数血泪教训告诉她,对任何一丝不合常理的“完美”和“异常”,都必须保持最高度的警惕。这无关个人好恶,而是关乎无数同志的生命和革命事业的安危。
她将顾明远的档案单独抽出来,放在自己案头一个不显眼但随时能看到的位置。**重点关注对象。** 她在心中默默标注。她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判断。
几天后,边区保安处组织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反特防奸宣传活动,地点设在相对繁华的安塞县城集市。这次活动意义重大,旨在提高根据地军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也是向民众展示边区政府保卫力量的决心。
林岚作为政治保卫大队的代表,被派往现场巡视督导,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并暗中观察是否有可疑人员借机活动。
集市上人头攒动,充满了边区特有的活力与嘈杂。货郎的叫卖声、老乡的讨价还价声、孩童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宣传点设在一个稍高的土台子上。林岚穿着便装(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混在人群中,目光锐利地扫视着西周。
土台上,顾明远正在给一群老乡和民兵讲解如何识别可疑的记号传递和接头暗语。他依旧穿着那身浆洗干净的蓝布学生装,声音清朗,带着浙江口音,但讲解得通俗易懂,不时还模仿几个夸张的“特务接头”动作,引得台下阵阵笑声。他表现得非常投入,俨然一个热忱的宣传骨干。
林岚远远地看着,不动声色。顾明远的讲解内容很实用,显然是精心准备过的。他的态度热情洋溢,与台下的互动自然流畅。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好”。
就在这时,集市边缘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和妇女的惊叫:“抓小偷啊!我的钱袋!快抓住他!”
一个穿着破旧棉袄、用头巾蒙住半张脸的瘦小身影,像受惊的兔子一样撞开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