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落

繁体版 简体版
烟花落 > 花屋湘军传奇 > 第65章 湖湘子弟满天山

第65章 湖湘子弟满天山

任要职。魏光焘坐镇嘉峪关,统率精锐扼守咽喉要道;谭继洵奔波于南疆各城,清理田赋,推行保甲;杨昌濬在兰州统筹全局,保障后勤。

左宗棠对这些人既委以重任,又通过频繁的书信往来保持着紧密联系。他写给刘锦棠的信中,对屯田水利的细节都有明确指示;给杨昌濬的批文中,对吏治考核的标准条分缕析;给谭继洵的手谕里,对处理民族纠纷的原则再三强调。

"遥控而不失控,放手而非放任。"这是左宗棠独特的驾驭之道。他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轻轻拨动着每一根弦,奏响西北治理的宏大乐章。

春风又度玉门关时,左宗棠的布局已初见成效。从兰州到迪化,一张以湖湘子弟为经纬的庞大网络逐渐成形。低级军官被提拔为州县官员,幕僚文士出任局所委员,甚至连归附的董福祥等本地将领也被纳入体系。

这一日,左宗棠在肃州城外视察新垦的农田。绿油油的麦苗在微风中摇曳,与远处苍茫的雪山形成鲜明对比。几位老农认出了他,纷纷跪地叩谢。

"快请起。"左宗棠扶起一位白发老者,"今年的收成可好?"

"托大帅的福,麦子长得旺着哩!"老者激动地说,"官府贷给种子农具,还免了三年赋税。小老儿活了七十岁,头一回见这样的好官!"

左宗棠欣慰地点头,目光扫过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沙俄的威胁仍在,民族矛盾犹存,吏治民生有待巩固。但有了这套以湖湘子弟为骨干的治理体系,有了这些正在复苏的村落田畴,西北的长治久安已见曙光。

回到行辕,左宗棠提笔给朝廷写奏折。窗外,一队新到的湘籍官员正在报到,他们年轻的脸上写满朝气与期待。左宗棠的笔锋在纸上顿了顿,写下一句:"湖湘子弟多才俊,重整河山待后生。"

夕阳西下,余晖将肃州城墙染成金色。城头"左"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下是一张正在改变西北命运的庞大网络,而这张网的每一个节点上,都跳动着一颗来自湖湘的热血之心。

喜欢花屋湘军传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