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落

繁体版 简体版
烟花落 >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 第245章 商鞅变法

第245章 商鞅变法

乎秦国命运的朝会拉开了帷幕。秦孝公亲自下诏,召集了朝中所有的臣工,商议变法之事。朝堂之上,气氛紧张而凝重,众臣们都知道,这次朝会的议题将决定秦国的未来。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率先跳出来反对变法。他们身着华丽的朝服,面带严肃,言辞凿凿地说道:“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他们坚守着“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陈旧观念,试图以祖宗之法不可变来阻挡变法的步伐。甘龙大声说道:“自古以来,圣人未曾改变过祖宗的法度,而秦国之所以能够立足于诸侯之中,正是因为我们遵循了先王的遗法。若轻易改变,岂不是违背了先王的旨意?”杜挚也附和道:“是啊,变法之事,风险太大,若无百倍之利,何必轻易尝试?祖宗之法,不可轻易动摇!”

他们的言辞在朝堂上回荡,许多旧贵族纷纷点头附和,朝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秦孝公皱着眉头,心中虽然认同变法的必要性,但也不禁为旧贵族的强烈反对而感到忧虑。

就在这时,年轻的商鞅挺身而出。£?e鸿?特[小{说:网= ]**无÷错ˉ?|内)§容§]他身姿挺拔,目光坚定,面对众多旧贵族的反对,毫无畏惧。商鞅朗声道:“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商鞅继续说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鞅以犀利的言辞、深刻的历史眼光,直击旧贵族的复古主张。他详细解释道:“自古以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化方式,不同的帝王有不同的治理方法。商汤和周武王之所以能够成就王业,正是因为他们不遵循古法,根据时代的变化制定新的政策。而夏桀和商纣之所以灭亡,正是因为他们在时代变迁中仍然固守旧礼,不知变通。因此,反古者未必就是错误的,循礼者也未必就是正确的。”

商鞅的这番话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朝堂上的沉闷气氛。他接着说道:“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他强调,法律和礼仪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来制定,而不是盲目地遵循古法。商鞅运用历史进化的思想,有力地驳斥了旧贵族的复古主张,为变法进行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商鞅的言辞让朝堂上的众人陷入了沉思。秦孝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商鞅的这番话不仅为变法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也为秦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朝堂上的气氛逐渐缓和,许多原本犹豫不决的臣工也开始认同商鞅的观点。

这场朝会最终以秦孝公决定支持变法而结束。商鞅的勇敢和智慧为秦国的变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秦孝公的决断则开启了秦国走向强盛的大门。从此,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逐步走向了富强和统一的辉煌之路。

商鞅变法的法令虽然已经精心筹备,但他深知变法的关键在于赢得百姓的信任。为了消除百姓的疑虑,商鞅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他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随即出示布告:“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听闻,皆感到十分奇怪,无人敢来搬动。商鞅并未气馁,又出示另一张布告,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金(古时的“金”实为黄铜)。终于,有一个人鼓起勇气,将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下令,赏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以实际行动兑现了承诺。这一举措,让百姓对商鞅和变法开始有了一定的信任。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垦草令》的主要内容包括:刺激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抑制商业发展,限制商人过度逐利;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地位,让农业成为社会的主流产业;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要求国内贵族参与到农业生产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确保国家税收的公平性和稳定性。这些改革方略的实施,为秦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垦草令》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一)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以此来加强社会管理和治安;(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打破了旧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激励了普通将士奋勇杀敌;(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