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刷马的勾践,此刻却如地狱而来的修罗,眼中燃着复仇的烈火。
当上下游的吴军听闻主营被袭,慌忙回援时,却发现退路早已被范蠡和文种的部队截断。越军的楼船此时已横在江面,强弩手排成三列,一轮轮箭雨泼向试图渡江的吴军。江面上漂满了尸体,鲜血将笠泽江染成了红色,芦苇荡里的水鸟惊飞而起,却又被箭雨击落。
夫差在亲卫的掩护下突围而出,回望身后的大营,已是一片火海。他忽然想起伍子胥临终前的警告:“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此刻的他,终于明白,那个曾经被他踩在脚下的勾践,早已不是附庸,而是一头隐忍多年的猛虎,此刻正露出锋利的爪牙,将吴国的霸权撕成碎片。
笠泽之战,以越军的全面胜利告终。此战过后,吴国精锐尽失,姑苏城门户大开。三年后,勾践率军攻入姑苏,夫差自刎于阳山之下。当越国的旗帜插上吴国的城头时,东南的霸主易位,一个属于越国的时代,在笠泽的烽火中悄然开启。而那场发生在周敬王四十二年的夜战,也成了中国战争史上“声东击西”“出其不意”的经典战例,被载入《左传》《国语》,成为后人反复吟诵的传奇。
江风拂过,吹散了千年的硝烟。如今的笠泽江畔,良田万顷,桑麻遍野,唯有那沉寂的古战场遗址,还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金戈铁马。勾践的复仇,夫差的陨落,终究是历史长河中的惊涛骇浪,而藏在这浪花背后的,是一个关于隐忍、谋略与命运的永恒命题——当仇恨与野心在岁月中交织,究竟是天道轮回,还是人力胜天?或许,唯有那流淌不息的笠泽江水,才知道答案。`s,w¨k~x¨s_w/.,c~o^m¨
笠泽江的血水尚未褪尽,吴越大地的战火已如燎原之势向北蔓延。周敬王四十二年的那场夜袭,不过是勾践复仇长卷的开篇,当公元前478年的蝉鸣在震泽水面响起时,吴军的败亡之局,正沿着没溪的险滩,一步步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吴军退至没溪时,铠甲上的笠泽江泥还未干透。断剑、残旗、伤兵的呻吟,在陡峭的溪谷间织成一张残破的网。吴王夫差拄着染血的青铜戈,望着对岸漫山遍野的“越”字旗,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破越会稽时的意气风发——那时的他,何曾想过会有今日?
没溪乃震泽支流,两岸壁立如削,仅容单骑通过,是姑苏西南最后的屏障。胥门巢带着上军残部,用滚木礌石堵住溪口,伤兵们拖着断腿在崖壁上凿洞插桩,试图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但军心早已涣散:有人躲在岩石后啃食生米,有人望着溪水发呆,更有甚者,偷偷解下甲胄扔进溪涧,妄图伪装成百姓逃生。
越军的攻势来得比晨雾更急。勾践亲率中军屯于溪南,范蠡的舟师则沿着震泽西岸潜行,船舷贴着芦苇荡,船底挂满了浸过桐油的火把——这是专为没溪地形设计的“火攻之计”。当第一声战鼓在谷底回荡时,吴军看见对岸的越军忽然分成两列:前军持盾牌缓缓推进,后军竟抬着数十架“巢车”——那是越国工匠仿照楚国样式改良的攻城器械,三丈高的木架上,士兵手持长槊,如同一群俯视猎物的苍鹰。
胥门巢战死的那一刻,没溪的晨雾正被火光染成橙红。这位跟随夫差三十年的老将,死前还在挥舞着断刀,试图阻挡从背后杀来的越军——范蠡的舟师,竟从震泽上游的横山港绕了过来。那些藏在芦苇中的楼船突然升起风帆,船头的“拍竿”狠狠砸向吴军的木寨,浸了油的火把抛进营垒,瞬间燃起冲天大火。
“上军败了!胥门巢将军殉国!”斥候的哭喊声盖过了厮杀声。夫差望着西岸蔓延的火光,忽然想起伍子胥曾说:“越人善舟,震泽乃其心腹,不可不防。”此刻的他,终于明白为何勾践要在笠泽之战后,耗费三年时间在会稽山开凿运河——那条连通震泽与钱塘江的水道,此刻正让越军的舟师如入无人之境。
中吴军开始溃逃。王孙雒的铁钺砍倒了三个逃兵,却止不住如潮水般的人流。没溪的溪水被尸体堵塞,上游漂来的断木裹着火焰,将狭窄的谷道变成了炼狱。夫差被亲卫架着向后退,回头看见胥门巢的尸体被越军挑在长槊上,甲胄上的“吴”字徽章在火中扭曲变形——那曾是吴国荣耀的象征,此刻却成了溃败的注脚。
退至吴郊时,吴军只剩不足三万人。姑苏城的轮廓已在眼前,城头的“吴”字旗却显得格外遥远。夫差望着护城河边堆积的拒马桩,忽然下令:“在胥门外扎营,死战不退!”他知道,一旦退入城中,就再无回旋余地——这座他耗费十年修建的都城,此刻竟成了困住自己的牢笼。
越军用了三天时间,将吴郊围成铁桶。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