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煦回到房间,洗漱之后,就去往宝慈宫主殿,给高太后请安。¨s′o,u·s+o-u`2\0-2`5+.?c¨o*m?
他记忆中的赵煦虽不待见高太后,但现在的他却是对高太后有些理解。
毕竟,若是没有高太后,在历史自己也不能平稳的继位,以及完成后面的权利交接。
并且,在血脉上,他们也割舍不了。
在安危上,也只有高太后能完整的庇护住他。
与高太后对着干,除了影响自己心情之外,给高太后添点堵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与其如此,他还不如表现的乖巧温顺些,这样既能安稳,也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见过太后,见过王相公、蔡相公、韩枢密、司马大人,吕大人。”此时,宝慈宫主殿内正坐着几人,赵煦不敢怠慢,一一行礼。
毕竟,坐在主殿中的几人,完全可以决定他这个皇帝的走向和地位。
“臣等见过太子殿下。”
除却高太后之外,其他人不敢怠慢,纷纷起身回礼。
“都免礼吧!”高太后挥手,让所有人平身。
“谢太后。”赵煦连同众人,一一站直身体。
“煦儿过来,是有何要事要寻朕?”高太后面带和煦的笑容,好奇的询问。
“太后见谅,孙儿只是来给太后请安,不曾想,太后在与大臣商议要事,倒是孙儿孟浪了。*0!0-小!说~网` ?最_新.章^节\更?新/快_”赵煦故作憨厚,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太子纯孝,我大宋又将多一仁君也。”说话之人,头发花白,满脸褶子,看上去老态龙钟,年岁不少。
“多谢王相赞誉,孤只是做该做之事而已。”赵煦向着说话看者拱手行礼。
这老者不是别人,正是时任左相的王珪。
王珪人老成精,担任宰相十六年,历仕仁宗、英宗以及神宗三朝,被人称为“三旨相公”。
不过,王珪因为没有什么显著政绩,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
但是赵煦却是有不同的看法,比起北宋其他宰相的突出,王珪的平凡,却更是难得。
毕竟,北宋时期,宰相交替频繁,但王珪能担任十六年宰相,就证明他的不凡。
而且,赵煦能成为太子,王珪可是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赵煦清楚,王珪活不了多久,影响不到他什么。
况且,他这一拜,不仅能麻痹朝臣,也能让这屋子中未来的掌权者,心生好感。
“太子为君,怎能对老臣行此大礼。”
王珪虽说在自责,但脸上的欣慰和眼中的笑意丝毫不减,心中暗自欣喜,自己当初的选择没错。
“王相言重了,太子虽然是君,但你也为长,也为师,太子这一拜,是在拜长,拜师,不算是逾矩。?k,s·w·x*s_./o?r.g^”高太后见状,立刻出言,顺势为王珪与赵煦定下师徒关系。
“见过王师。”赵煦清楚,现在不是装傻充愣的时候,双手交叉,对王珪行拜师礼。
“既如此,那老臣便厚颜相承了。”王珪行礼,应下了这师徒关系。
其他朝臣见状,齐齐露出羡慕的神色,毕竟帝师,可是极大的荣耀。
最重要的是,赵煦现在的表现,已有仁宗之姿。
而仁宗,可是北宋建国以来,百官和百姓公认的圣皇帝。
这样的皇帝,谁不想担任其老师,从而青史留名。
“太后,太子殿下聪慧,不比寻常孩童,我等刚才商讨之事,也与殿下有关,不妨听听太子殿下的意见如何?”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人开口。
中年人相貌刚毅,不露自威,这人正是当朝右相蔡确。
“这老小子不怀好意啊!”赵煦暗自警惕,面上却是不动声色。
他很清楚,在历史上,蔡确和高太后不对付,才在他继位后不久,就被罢相,贬出中枢。
但至于是因为什么,他一时间也想不起来,暗自沉思着。
“蔡大人这是何意,难不成是想让太后与太子之间失和?”王珪眉毛一挑,面无表情的甩出一句话。
他刚与赵煦虽还未明确下旨,但就刚才那一拜,就已经确定了师徒关系,怎么能容许蔡确将赵煦置于风口浪尖上。
蔡确这样做,无疑是在打他的脸。
其他官员一听,齐齐失语沉默,王珪这脑子,扣得不小,这要是坐实了,蔡确必然是罢相。
“太后还请恕罪,臣没有这般心思,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