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落

繁体版 简体版
烟花落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第23章完结

第23章完结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领导都如同齐威王那般善于纳谏,从古至今,因为谏言被陷害被贬谪的官员比比皆是。′兰~兰~文¨穴¢ ?庚¨辛,嶵′快′】

原本沉浸在天地玄妙境界中的田辟强陡然清醒。

女子提到了他齐国君主,莫不是要开始说他齐国了。

提及齐威王,众齐人也都纷纷感慨,齐国也是曾经辉煌过的,如今确不如从前。

如此看来,齐国与那楚国有何不同?

怪道女子说秦一统天下,那还是齐国没能富强起来啊!

田辟强心中也始终记挂着这事情,虽然一切看起来还有回旋的余地,可他仍旧不明白,何以在将来自己这齐国就被灭了呢?

不行!

此等事情决不能有!

但女子并未如他们所愿,而是 话题一转又说到别处去了。

【比如跟屈原有着类似经历,在湘水边凭吊屈原,最后还和屈原一起被写入同篇传记的西汉文学家贾谊。】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湘水边上,年仅二十四岁的贾谊看了看自己刚刚写好的《吊屈原赋》,心中万分激动。¢看?书¨屋* ^最!辛,璋′结¨庚/鑫,快,

如此说来,幕中女子先前所言《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贾生就是他!

也不知后世之人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自己来这湘水之畔,知之者甚少,想必是此文章才得以让后世知晓。

贾谊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不该在文中评判屈原过错,如此显得自己过于自大了。

可他细一想,却又觉得自己并无过错,何须更改。

本来屈原就过于耿直,不懂得明哲保身。

若是连自己的文中都不能写真话,那人生在世还有何意义?

罢了,愿陛下见此巨幕能明白自己的一片忠心吧。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屡遭贬谪的陈子昂,比如曾将屈原称之为古之豪杰之士的唐代文学家韩愈。】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彼时仿佛头疾发作了,她扶着额头半天缓不过来,为何又提这人?

叫人听了还觉得她多妒忌贤才似的。

思及此武则天不免又多想了些。?微~趣~暁.说- +追′醉*欣`蟑?节?

这韩愈又是何人?

幕中女子每每提及大唐文人,且都是她不曾知晓的,她猜测定是后世之人。

这一切究竟为何?

武周能兴几时?

既文坛如此昌盛,那自己更应该坚定培养武将。

文学武学皆不能废!

【再比如因为劝谏被一贬再贬,就来好朋友也看不下去,还为之专门写了一首《灵乌赋》劝之少管闲事的范仲淹。】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应天书院。

范仲淹刚接到宋仁宗入京诏令,晏殊也为他感到高兴。

听闻幕中女子所言,晏殊又忍不住多说了两句。

“我知你素来不吝直言正论,但京城不比此处,还望谨言慎行才好。”

范仲淹却不以为意,“无事,范兄你当知我,仲淹只求无愧于天地仁心。”

“可若你执意如此,恐于你前途无益,甚至累及好心为你举荐之人。”

范仲淹能得此机会全靠 晏殊与宰相王曾的举荐,他又岂会不知?

然而,有些事情却有底线。

“对于朝廷社稷之事,阿谀奉承仲淹是做不来的。”

两人辩驳两句说不出结果便也罢了,毕竟事情还未发生,也不必杞人忧天。

于是两人歇了话继续听那巨幕中女子之言。

【《天问》中这么多的问题,你们说会有人去回答吗?】

【诶,还真有。唐代柳宗元曾写了一篇《天对》专门回答屈原此诗中的一百多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下去搜一搜,这里就不赘述了。】

什么?

怎么就不赘述了呢?

他们很想知道啊!

各诸侯国的君主朝臣们面面相觑,要说他们听了这首诗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就是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虽然许多关于前朝历史的问题,他们多少知道些答案,但这天地奥秘他们懂得就太少了,试问谁不想知道天地如何诞生的呢?

最重要的是,这后世的观点显然与他们如今所想的不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