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候其实就可以知道了。
因为有些电影拍到一半的时候协调不协调,能不能卖座,导演和大部分主创心里都是有数的。
甚至不需要什么影评人去做多余的评价。导演心里比谁都清楚。
当然也有那种自信心比较爆棚的导演,说什么十年之后观众才看得懂,无极都二十年了,狗作者也没看懂不是。不过人家的信心倒是比狗作者要强得多了。
也有那种死鸭子嘴硬的人,千错万错全是观众的错,这批观众素质不行,咱们再等下一批。
这都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不可取。
同样的道理放在话剧上当然也是行得通的,进行了几天围读会之后,剧组就正式进入了排练阶段。
这一开始排练李闲就发现了,这话剧演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也难怪何军喜欢话剧远胜于电影了。
这东西是真过瘾,他比电影表演多了几分的流畅,以及情感宣泄的舒爽。
它没有摄像机立在跟前,演员和演员之间都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互相之间通过台词和肢体语言的碰撞,相互激发使得整场表演愈发的精彩。
有时候台词稍微出现一些失误都没关系,只要不脱离整体的框架,对面的演员就能够通过对剧本的领会,用自己的方式再给圆回来。
甚至演员自我发挥时的台词,反而比剧本上写的还要精彩。
当然即便再精彩这也是意外状况,在剧本修改之前是不允许的,至少是不提倡的。
李闲在小剧团玩得十分开心,而话剧的宣传工作也在他们排练的同时,正式展开了。
只是张小茸也得承认,自己的新公司确实对于媒体宣传这块,缺少一个能够主持大局的统帅型人才。
这也让她招揽姚安娜的心思越发的迫切了起来。
只是这种招揽人的事,尤其是人家还是一个国际公司区域负责人的情况下,不是急就能急得来的,必须得一步一步的推进,否则损失的利益可就太大了。
远不是李闲那话剧一场两场票钱能比得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