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午夜讯息的死亡倒计时
别墅区绿树成荫,空气里带着深秋的凉意和金钱堆砌出的宁静。¢E?¤Zμt小?说-_%网?£? ?°?已?@1发,?布|最?×@新!?章′?(节!警戒线外,几个衣着光鲜的邻居探头探脑,低声议论。7栋门口,属地派出所的民警面色凝重地守着。
陈默、刘若凡、胡峰跟着市局技术队的老吴走进现场。
一股混合着血腥、昂贵香薰和冰冷大理石的气息扑面而来。客厅奢华宽敞,水晶吊灯折射着窗外的天光。林薇的尸体已被移走,原地用粉笔勾勒出人形轮廓。
大理石地砖上残留着暗褐色的滴落状血迹和挣扎拖蹭的痕迹,旁边是一个摔碎的骨瓷咖啡杯,褐色的咖啡渍已经干涸。几个靠垫散落在昂贵的真皮沙发旁,位置有些凌乱。书架下散落着几本精装法律书籍。
张维钧坐在餐厅的椅子上,由两名刑警“陪同”。
他依旧穿着那身藏青色西装,只是领带松开了些,金丝边眼镜后的双眼布满血丝,脸色苍白,带着恰到好处的悲痛、疲惫和茫然。
看到陈默等人进来,他微微颔首,声音沙哑:“警官,请一定要找到杀害我妻子的凶手…”
陈默没回应,目光锐利地扫视现场。,8!6′k?a·n^s?h?u·.¨n-e*t+
技术队老吴观察一番后,低声说道:“门窗完好,无撬压痕。初步看像熟人作案。致命伤是颈部扼痕,皮下出血严重,舌骨骨折,符合暴力扼颈窒息。”
“死亡时间初步判断在凌晨1点到1点半之间。死者指甲缝提取到少量皮屑和纤维,已送检。现场足迹很乱,除了死者和张维钧的,还有几枚模糊不清的,像是…鞋套印?”
刘若凡注意到张维钧右手手背靠近虎口处,有一道新鲜的、不太明显的划痕,像是被什么尖锐的东西蹭了一下。
胡峰蹲在沙发旁,手指抹过沙发扶手边缘一道细微的、几乎看不见的凹痕和几点不起眼的漆皮脱落,又看了看地上挣扎拖蹭的痕迹方向。
他起身,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客厅通往二楼的楼梯扶手,在某个高度处停留了一下。
陈默找到当时出警的警员,主动问道:“当时张维均在报案时情绪和陈述是怎样的?”
警员思索片刻,回答道:“不知道为何,他给我一种很‘稳定’的感觉,虽然我能感受到他的悲痛,但这种悲痛能看出很克制,他的陈述和市局通报一致,他一直反复强调自己绝对没有和林薇接触,怀疑是入室杀人。°ˉD优>@[品¢小t3说2?网> :免2费??o阅}?3读′”
陈默又走到了张维均的书房,书桌上摊着几份卷宗,一个烟灰缸里有几个烟头,一个老式的带翻页钟的电子台历显示着时间。
书房的窗户对着后院,窗帘紧闭。他注意到书桌一角的地板上,有一小块不易察觉的、踩碎的咖啡渍粉末,与客厅摔碎的杯子是同一款。
现场虽然凌乱,但价值不菲的珠宝首饰就放在主卧梳妆台显眼处未动,保险柜完好无损。张维钧声称丢失了一块“价值不高但有纪念意义”的老款欧米茄手表和妻子钱包里的少量现金,但缺乏佐证。
张维钧自称在书房工作到凌晨1点多,但缺乏独立旁证。应酬结束时间(10点半)到回家(11点)有证人(代驾司机),但11点到1点多的书房独处,以及1点多到3点发现尸体这段时间,只有他一面之词。
他的悲痛表演无可挑剔,但其刑辩律师的身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危险信号。他熟知警方办案流程、证据规则,甚至知道如何构建“合理怀疑”。
刘若凡找到张维钧昨晚宴请的客户(某公司副总)和代驾司机。证实张维钧约10点40分左右在酒楼门口上车,11点左右抵达别墅门口下车。客户反映张维钧席间喝了些酒,但神志清醒,情绪“正常”。
走访小区保安和邻居。保安反映昨夜无异状,只看到张维钧车辆进入,未发现可疑人员进出。邻居均未听到异常呼救或打斗声,当然,这有可能是别墅隔音较好。
通过电信局调取张家座机和张维钧手机(诺基亚8850)的通话记录。案发当夜,座机无通话。张维钧手机在11点05分有一个打出电话,是打给律所一个助理的,通话仅十几秒。
内容据助理回忆是让助理“把明天会议材料放我桌上”。
之后直到报警,再无通话。但刘若凡注意到一个细节:张维钧的BP机在凌晨0点45分收到一条信息,发送号码是张家座机!信息内容是:“维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