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西路军以及冯天纵的中路军,反倒是双方部署的兵力最多的东路军。
相比于河套地区的茫茫草原,大同这种山区和盆地的地形,西南明军显然更加适应、也发挥的更好。
八月下旬左右,双方拉锯、鏖战了近一个月的大同终于被西南明军攻破,郑亲王济尔哈朗弃城而走,带着所剩不多的兵马退往宣化镇。
随后,西南明军在九月初的时候荡清了大同城内的敌军,彻底占据了这座历经千年、对每一个中原王朝来说都至关重要的边塞重镇!
收复大同镇后,除了巩固防御、收复周边的阳原、天镇等县城外,休整一新的东路军于十月初开始北上,剑指河套最东部的集宁路、也就是后世的乌兰察布地区。
此举是为了切断河套地区和掌控在满清手中的宣化镇的联系,彻底的隔绝河套地区。
如此做法,短期内可以以方便中路军、西路军更快的结束战事;
长远来看,则可以隔绝北京城对河套地区的掌控,在削弱满清对整个蒙古的掌控力度的同时、也能有利于西南彻底的掌控河套地区这块整个蒙古最肥美的牧场。
东路军开始北上的时候,河套地区己经开始下雪了。
而且可能是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这轮初雪还下的着实不小,能没住整个马蹄。
但挟着大胜之气的东路西南明军毫无畏惧,顶着雨雪顽强挺进;
中路和西路的西南明军也收到了东路军大胜的消息,士气大振之下战力徒增两成,将士们各个奋勇争先。
反观还在河套地区勉力和西南明军互有攻伐的多铎军队,则是在收到大同失陷的消息后士气大丧、军无战心;
若不是多铎多年的积威压着,只怕立时溃败都有可能。
但这份勉力维持,也在集宁路(今乌兰察布地区)被东路军占据、河套地区和宣化镇的联系被切断之后被彻底击碎。
万般无奈之下,多铎主动领军翻过阴山山脉往北退却,打算绕道回宣化、继而进入北京,甚至是首接绕道辽东再返回。
由此,十月下旬的时候、赶在特大暴雪来临之前,阴山以南再也没有了大的战事。
历时大半年的河套战役,再次以西南大声宣告结束。
整个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包括最东端的集宁路、包括东南方向的大同,这段东西长达一千五百里、堪称整个蒙古之精华所在的地域,被西南收于囊中;
西南终于有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放马地,而不用再依赖那条千里迢迢、还时常不稳的西域商道;
同时满清对蒙古的控制,也前所未有的虚弱,尤其是河套地区以西的漠西地区,清军己经是鞭长莫及、力有不逮。
西南和满清的局势对比,可以说己经是六西开、甚至是七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