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作为当时一位极具智慧和洞察力的人物,目睹这一系列异象后,忧心忡忡。他深知这些自然灾难背后所蕴含的可怕预兆,不禁长叹道:“周朝将要灭亡啊。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向来都有其恒定的规律,它们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维持着世间万物的正常运转。一旦这种规律被打破,必定是有人在暗中肆意扰乱。阳气本应在地下自然上升,并且在上升过程中应该保持顺畅无阻,可如今却受到阴气的沉重压迫而无法舒展自如,如此一来便引发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地震。
如今,泾、渭、洛三河一带地震频频发生,这正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本应处的位置,而被阴气强行镇压的体现啊。阳气失序并且被压制于阴气之下,河川的源头必定会被阻塞。一旦源头阻塞,那国家就如同失去了生命源泉的树木,命运也就危在旦夕了。
要知道,水土之气如果通畅并且湿润,万物才能够在它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民众才有充足的物资可供使用,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倘若土地干涸,百姓们缺衣少食,缺乏日常所需的各种用品,国家若还能不走向覆灭,这又要等到何时呢?我们回溯历史可以看到,从前伊水、洛水枯竭之时,夏朝便走向了灭亡;黄河枯竭之际,商朝也随之覆灭。如今,周朝的德行恰似夏、商二朝的末代一般,已经出现了腐朽的迹象,再加上河川的源头又被阻塞,源头一旦阻塞必然会引发干涸,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国家要灭亡,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不会超过十年。
毕竟,十这个数字是天数的一个轮回,上天打算抛弃的国家,往往不会超出这个期限。” 就在这一年的同一时刻,泾、渭、洛三条河川干涸,岐山崩塌,这些可怕的异象如同一个无形的诅咒,紧紧笼罩着西周王朝,预示着它即将走向覆灭的命运。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恰恰是河枯山崩事件发生后的第十年,周幽王果真被犬戎所杀,曾经辉煌繁荣、威震四海的西周王朝从此走到了尽头,成为了历史的匆匆过客,只留下后人无尽的叹息与感慨。
周幽王在位期间,在用人方面出现了诸多严重的失策之处,这些失误犹如一把把利刃,逐渐削弱着西周王朝的根基。
他任命自己的叔父郑桓公担任周王室的司徒,让其掌管全国的土地和户籍等重要事务。郑桓公为人忠诚且颇具才能,他在任期间,兢兢业业,努力安抚周王室百姓,赢得了周民的欢心,这一任命在当时来看,也算是用人得当之举,为西周王朝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他的另一决定却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为西周的覆灭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他对虢石父的重用,引来了百姓的怨声载道。
周幽王本人贪婪腐败,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逐渐迷失了作为一位君主的本心,不再将心思放在朝政大事之上,而是将朝中大事都毫无保留地交予虢石父处理。
这虢石父啊,那可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他这人阴险狡诈、诡计多端,肚子里装的全是些算计和阴谋。他最擅长的就是阿谀奉承那一套,整天变着法儿地讨好周幽王,就盼着能从周幽王那里捞到更多的权力和财富。
虢石父的脑子里整天想的都是怎么发财,怎么让自己更有权势。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才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呢!他拼命地加重对老百姓的剥削,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啊!老百姓们每天都要辛苦劳作,可最后得到的却少得可怜,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然而,周幽王却被虢石父的花言巧语给彻底迷惑住了,完全分不清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他对虢石父那是言听计从,对虢石父提出的各种要求也是有求必应。这样一来,虢石父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他的所作所为让老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情绪像熊熊烈火一样越烧越旺。
老百姓们对朝廷的怨恨就像火山下的岩浆一样,不断地在积蓄着能量。他们心中的怒火在不断地燃烧,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就会喷涌而出。而这一旦爆发,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西周王朝的统治恐怕就要在这股强大的民意浪潮中彻底土崩瓦解了!
周幽王三年(前779年),在朝堂之上发生了一件足以震惊天地的惊天变故,这件事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彻底打破了西周王朝表面的平静,也将西周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周幽王听信了谗言,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他废黜了贤德端庄的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 。申后为人贤良淑德,她一直深爱着西周王朝,致力于辅佐周幽王治理国家,平日里关心百姓疾苦,在宫中以身作则,深受百姓和朝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