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落

繁体版 简体版
烟花落 >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 第166章 宣王中兴

第166章 宣王中兴

间,征调民夫、筹备物料,施工场面热火朝天。工匠们精心规划路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用坚实的石板和夯土,将原本崎岖难行、破败不堪的道路修缮一新。这些新修的道路宽阔平坦,车马畅行无阻,不仅缩短了各地之间的行程距离,更使得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曾经因道路险阻而难以运输的货物,如今能够顺畅地流通于各个城邑之间,商队的足迹逐渐遍布西周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进一步激发商业的活力,周宣王积极鼓励商人开展长途贸易。他专门颁布政令,为长途贸易的商人提供诸多便利与保障。他派遣士兵沿途护送商队,确保他们在漫长旅途中的安全,免受盗匪的侵扰;减免商人在关卡的赋税,降低他们的经营成本。对于那些在长途贸易中表现卓越、为国家带来丰厚利润和稀缺物资的商人,周宣王更是毫不吝啬地给予奖励。奖励形式多样,既有真金白银的赏赐,也有象征荣誉的爵位册封。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商人的积极性,一时间,长途贸易蔚然成风。商人从遥远的边疆地区运来珍贵的皮毛、香料,从繁华的中原地带运出精美的丝绸、瓷器,不同地区的物产得以相互交流,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商业活动愈发繁荣。这一系列经济措施相互配合,不仅让西周的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姓的生活也因此更加富足,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为国家积累了更多的财富,充实了国库,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文化建设方面,周宣王怀着对西周传统礼教文化的深深敬意与传承责任感,大力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深知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礼教文化承载着西周先辈们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于凝聚民心、稳固统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他郑重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收集和整理古代的文化典籍。官员们奔赴各地,深入民间、藏书世家,不辞辛劳地搜寻那些散落的竹简、帛书。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被汇聚到了王都。随后,周宣王又广纳贤才,召集了众多学识渊博的学者,在专门设立的学馆中对这些典籍进行深入研究和细致注释。学者们围坐在一起,逐字逐句地研读,探讨典籍中的微言大义,对于疑难之处反复论证。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为这些古老的典籍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使其更易于被后人理解和传承。这些经过整理和注释的文化典籍,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礼仪等诸多领域,成为了周王朝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它们不仅在当时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后世子孙从中汲取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延续着华夏文明的脉络。

周宣王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改革决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改革和发展。在他的努力下,西周王朝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政治上,朝堂清明,官员各司其职,行政效率大幅提升;经济上,农业丰收,商业繁荣,百姓生活富足;军事上,对外战争取得一系列胜利,国威远扬,边疆稳定;文化上,传统礼教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社会风气醇厚。整个西周王朝仿佛从沉睡中苏醒的巨龙,重新屹立于天下诸侯之林,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威严。

然而,周王朝的复兴之路注定充满坎坷与波折。在周宣王后期,长期持续的战争如同一个巨大的消耗机器,无情地吞噬着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场上的伤亡使得人口锐减,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投身军旅,导致农业生产和社会建设的人力不足;战争所需的粮草、兵器等物资的供应,让国家的财政不堪重负,国库逐渐空虚。面对这一严峻的局势,周宣王不得不重新审视国家的发展战略,审慎地调整军事和经济的布局。

他果断减少了对外战争的规模,不再轻易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深知此时需要给国家一个喘息的机会,休养生息才是当务之急。在国内治理方面,他加大了投入和力度。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推行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让他们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作。鼓励开垦荒地,提供农具和种子,组织兴修水利设施,确保农田灌溉,为农业丰收创造条件。同时,他也没有忽视边疆的安全,加强了对边疆的防范。他派遣得力将领驻守边疆,修筑坚固的堡垒和防线,定期巡视边境,严密监视外敌的动向。一旦发现敌人有进犯的迹象,便立即做出应对,确保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

尽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