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兵部衙门的青砖地,热浪蒸腾中,叶明正在检阅新一批藤甲的制作进度。+鸿*特¢暁_税′惘¨ /已.发,布′罪,薪~璋¨截^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滑落,在名册上洇开一片湿痕。
"侯爷,歇会儿吧。"王铁头递上一碗冰镇酸梅汤,"这天气,铁匠铺里都能烙饼了。"
叶明一饮而尽,冰凉的酸甜让他精神一振。自从折叠弩车运往南疆,他每日都要查看前线战报,生怕错过任何消息。
"王师傅,南边比这儿还热。"叶明指着墙上地图,"将士们穿着铁甲在丛林里行军,想想都..."
话音未落,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一名满身尘土的传令兵跌跌撞撞冲进来,嘶哑着嗓子喊:"南疆捷报!弩车大破叛军!"
叶明"腾"地站起身,打翻了酸梅汤碗。传令兵跪地呈上军报,上面还沾着血迹:"七月初三,我军在燕子峡用折叠弩车远程压制叛军,趁其大乱时从侧翼突袭,斩首三百余级,余众溃散!"
"我军伤亡如何?"叶明急问。
"轻伤十一人,无一阵亡!"传令兵激动地说,"叛军的弩根本够不着咱们!李将军说,这新弩车简直是神兵天降!"
兵部衙门顿时沸腾了。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京城。+x.i!a/o~s′h¢u\o\h?u·.~c!o,m+叶明刚走出衙门,就被闻讯赶来的工匠们围住,七嘴八舌地询问细节。
"侯爷,咱们的弩车真这么厉害?"
"听说一箭能射穿三个人?"
"藤甲防霉效果如何?"
叶明笑着解答,心中却记挂着另一个问题——叛军的弩从何而来?他特意嘱咐传令兵留下,详细询问了敌军装备情况。
"回侯爷,叛军的弩看着像西域制式,但又有我朝军弩的特征。"传令兵回忆道,"被俘的贼人说,是一个'绿袍大人'提供的图纸..."
"绿袍?"叶明眼中寒光一闪。又是郑勉!但若无实据,贸然指控一位朝臣私通叛军,只会打草惊蛇。
正思索间,李天宝急匆匆跑来:"少爷!宫里来人,陛下急召!"
紫禁城内,养心殿的冰盆散发着丝丝凉意。
李云轩正在批阅奏折,见叶明进来,放下朱笔笑道:"叶明来了。南疆捷报,朕心甚慰。"
叶明行礼:"全赖舅舅洪福,将士用命。"
"朕听说,叛军也有类似装备?"皇帝话锋一转,目光如炬。
叶明如实汇报,特别强调了"绿袍大人"的线索。皇帝听罢,沉默良久:"郑勉...朕记得他妻族是陇西大商,常走西域商路。+咸~鱼\墈¢书·王. ~首_发?"
这话意味深长。陇西与西域接壤,若郑勉通过妻族向叛军输送军械技术,确实是一条隐蔽的渠道。
"此事朕会暗中查证。"皇帝沉声道,"你且专心军械改良。南疆李将军又上奏,说丛林作战,将士们需要更轻便的近战武器。"
回到军器监,叶明立刻召集工匠们研究新课题。传统长枪在丛林中施展不开,腰刀又太短。
陈静姝提议参考南方少数民族的钩刀,结合倭国武士刀的特点,设计一种弯度适中的丛林战刀。
"刀身不宜过长,但要加宽血槽。"叶明在纸上勾画,"刀背加厚三厘,这样劈砍时不易卷刃。"
正讨论得热烈,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只见太子李君泽一身便服走了进来,身后侍卫还抬着个木箱。
"明弟,本宫给你带好东西来了。"太子笑着让人打开木箱,里面竟是几把形制奇特的弯刀,"这是波斯商人进贡的舍施尔弯刀,据说削铁如泥。"
叶明拿起一把,只见刀身如新月般优雅弯曲,刀刃寒光凛凛。他试着挥砍草席,轻松一分为二。
"好刀!"王铁头忍不住赞叹,"这钢口,比咱们的百炼钢还强!"
太子压低声音:"明弟,父皇让我转告你,郑勉妻弟三日前悄悄离京,说是去陇西收账,实则往南去了。"
叶明心头一震——这是要亲自押送下一批军械给叛军?
"父皇已派密探跟踪。"太子意味深长地说,"若能人赃并获..."
无需多言,叶明已明白其中深意。送走太子后,他立刻着手改良波斯弯刀的设计,既要保留其优点,又要适应中原工匠的锻造水平。
七月的闷热持续了整整十天。这日清晨,叶明正在试制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