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伙子挠着头说:";俺们还以为是铁匠偷工减料...";
叶明修好犁后,耐心地给大家讲解曲辕犁的正确安装方法和使用技巧,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这时,一位老者走上前,忧虑地说:“叶大人,这新技术虽好,可我们这些老把式一时间也难掌握,万一再出岔子可咋办。”
叶明笑着安慰道:“大家莫要担忧,之后我会安排更多的农技郎来给大家指导,保证大家都能熟练运用。”
就在此时,快马传来消息,说张家试点田的稻苗长势喜人,远超预期。这消息如同一场及时雨,迅速在各乡各村传开。
原本还对新技术心存疑虑的世家大族和百姓们,态度都有了明显转变。
李族长主动找到叶明,说道:“叶知府,是我们目光短浅了,这新技术确实厉害,我们愿意全力配合推广。”
其他家族也纷纷响应。叶明心中大喜,他知道,春耕新技术推广的这场硬仗,终于迎来了转机。
这天日头偏西时,叶明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正准备返城,忽见官道上一辆牛车歪在路边。走近一看,竟是运送肥料的车辆,两个轮子深深陷在泥里。
";大人,这新肥太沉了...";赶车的老汉愁眉苦脸。叶明蹲下身查看车轮,突然灵机一动,解下自己的牛皮腰带:";把车轮缠上这个试试。";
原来新制的肥料含水较多,连车带肥比往常重了三成。叶明当即画出个改良车架的图样:加宽轮辐,轮缘包铁皮,还特意标注";载重八百斤";的字样。
回衙路上,郑大年忍不住问:";大人怎会随身带着试纸和零件?";
叶明拍了拍鼓鼓囊囊的马鞍袋:";这是顾...这是工房的主意,说推广新法,必先备齐救急之物。";
袋子里除了试纸、药粉,还有备用犁铧、量具甚至一小包蚯蚓卵。
暮色中,叶明在签押房的《春耕日志》上记下今日种种。写到碱水事件时,他特意用朱笔批注:";各乡井水需先验再用";。
喜欢打造最强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