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开是好事一桩。”穆英回道。
“高句丽王都那边的情况又如何呢?”穆英转头问向王成二人。
“禀穆帅,崔健确实有问题,国丈府中还有一直跟随的东瀛人,人数还不少,只是看样子多是保护崔健的安全,比不得东瀛使者暗营的实力。”王成急忙回道。
穆英听了穆封的汇报之后,心中依然有了主意。“陛下那可有什么消息传来?”穆封有些忐忑地询问道。
这段时间,不时有一些不好的消息,从大明传来,说是随着陛下亲征这些时日的亲征,国家已有些不宁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陛下的文武也开始心神不宁起来。。
可是如今,正值征讨高句丽的关键时期,陛下那里绝对不能先打退堂鼓啊。
这不但是穆封所担心的,也是穆英所忧心的。
可据她的了解,大明京城那里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忧心的大事。
皇帝若不抓紧返京,也许真的会引起动乱也说不定。
“穆封,相信陛下会有决断的。这些时日,咱们还是把征讨之事做好,早日结束,也好早日的回大明。”
穆英也只能如此告诉穆封了。
别的她也不能说的太多,防止他传扬出去后,引起不必要的骚乱。
穆封点了点头:“好,那我就不多问了。希望陛下能处理好才行。”
与此同时,朱祁玉针对京城的情况,先一步的做出了决断。
他先是令人传旨,令在西北边疆的英国公,信陵候等忠于自己的公侯,带领将士,返回京城,接管城防。
同时,又给国舅一道密旨,联络朝内信的过的文武,维持京城的局势。
如今,看似他回去之后,就会稳定局势。其实,根本不是如此。
若他此刻回去之后,有一些人反而会狗急跳墙,指不定做出什么危害太后,以及内阁之类的事呢?
本以为自己继承皇位以来,肃清内外,帝位已经足够的稳固了。
谁曾想,竟还有人敢在自己北征之机,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看来,曾经的自己还是太过仁慈了。
这次若是回到京城,怎么也要学太祖皇帝,在京城来个大屠杀。
非要把那些意图谋反之人,全部抄家问斩不可。朱祁玉心中愤怒异常。
不过,当他平复心情之后,便又开始反思起来。如今他北征在外这些时日,似乎杀伐之心越来越重了。
脾气也是越来越大了,这对于一个百战将军来说,也许不是一件坏事。
可他不是征战的百胜将军,他是大明的皇帝。
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对整个大明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是慎之又慎,绝对不能冲动,易怒。
否则,也许正中了一些有心人的下怀。
比如这次太后来密信,也只是她的一家之言而已。
她虽是自己亲生母亲,毫无私心,但这并不代表,她就不会被人蒙蔽,被人所欺骗。
若自己在冲动之下,对之全部都信,可能才会真的出现灾难。
好在自己从西北调遣忠于自己的勋臣武将回京,掌控京城形势就行。
在自己回京之前,一切都要稳住局势为重。绝对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只相信一方。
在朱祁玉思虑好之后,他的心情逐渐好转了不少。
思路也更加清晰明了,无论是高句丽的战事,还是朝廷之事。
“陛下,有捷报传来,有捷报传来。”
这时,一个兵部的官员,喜色匆匆而来。正思虑国事的朱祁玉,一下子坐了起来。
要知道寻常一般的小打小闹胜利,他可不会过目。
像那样的,传到兵部进行汇总即可。
只有斩首三千以上的捷报,或者攻下城池的消息,才会无论在何时都要第一时间传到御前来。
“哦?李卿,是哪路军的捷报?”
朱祁玉认识这个兵部员外郎,名为李泰,此人年纪轻轻,虽是二甲进士,却是对儒学不是太感兴趣。
用他的话,他学习儒学,只是为了能成天子门生,为朝廷效力。
功名成就之后,他就转向了学习治军,管理,以及兵法来了。
当然,他的这番行为,也遭到了士林中一些人的诟病。
好在于谦却是十分欣赏他,把他调到了兵部。
同时,这次皇帝御驾亲征,又推荐他到御前听候差遣。
“回陛下,是东路军的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