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颇有胆识才华。
刚开始的时候,在场将士,都很轻视他。
但经过这数月的相处,再加上他胸怀谋略,为上次的大战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才赢得了众人的敬重。如今见他不看好那些大部族,很多人深以为然。
“末将也认为大军应该早做准备,这些蛮夷就得狠狠地教训才行。”
“是啊,否则,他们还真以为我大明只是礼仪之邦呢。”
“哈哈,国公爷,末将认为,与其这些人联合在一起,不如我等先发制人,率先攻击。”
大厅里的将士,听说又要开战后,一个个激动不已,主动请缨。剿杀吐蕃大贵族蛮力艾,他们可以说战功赫赫,封不了候,但封妻荫子,再往上走上几个台阶,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若再能统一这西北诸部落,那么就算封侯,也不是不可能了。
一想到这,众将士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激动。
英国公张懋看着大厅里的将士,嘴角含笑,沉默不语。
他当然理解他们的心思。这些将士们,从京城万里迢迢是为了什么?
说大点,就是保家卫国,为陛下尽忠。
说小了,就是能够博功勋,名垂青史,还能为后人博得几世的富贵荣华。
对于他们这种心情,他当然是理解。“诸位,本公认为不宜先发制人。”英国公张懋环视一周之后,缓缓道.
“本公认为不宜先发制人。”英国公张懋这番话,让大厅里的将士呆愣当场。
刚才兵部郎中范文间不是说,那些大部族定会纠结一起抗衡大明吗?
既然这样,为何不等他们还未联合在一起,就攻打他们呢?。
如此一来,也轻松很多。他们虽心中有不少疑惑,但并没有敢发问。
眼前的这个英国公,虽然年纪轻轻,但经历此番大战之后,已颇有威仪。
虽不理解他的决策,但众将士认为国公爷定有自己的打算。
英国公张懋看了看他们,而后道。
“这第一呢,这些大部族虽都不愿意改土归流,可能要纠结在一起,但他们也不是铁板一块。”
“他们也是有利益争执。甚至这些大部族里,也有那么几个,心怀我大明的。”
“若先发制人,这无疑会让他们抱成团。”
英国公张懋说到这,又看了一眼一旁的监军太监向阳。
“最重要的是,圣上的旨意还未到,一切得听从陛下的旨意行事。”
众将士听了之后,这才恍然大悟。
正如国公爷所说,如何抉择,还是应有陛下决断。
这几个月以来,对战蛮力艾的时候,国公爷就与监军向公公之间,生了罅隙。
想必这位监军太监,在密折里,定也没有说过国公爷多少的好话。
不过,好在这次取得了大捷,还生擒了蛮力艾。一切都证明国公爷军事策略的正确性。
可如今,如何驯服这西北诸多的蛮夷部落,就关系到了内政之事。
国公爷若再坚持己见,就有点越权的嫌疑。这样的话,就给监军太监找到了把柄。
英国公张懋当然不是害怕监军太监,而是不想内部的矛盾激化。
同时,这监军太监也是代表着天家的脸面。面子总是要给的。
监军太监向阳,若不经意地点头,脸上浮现出一丝的笑意。
作为当今圣上潜邸走出来的老人,他之前虽与英国公的军事策略相左,但大抵上还是很欣赏这个年轻的国公爷的。
更重要的是,当今圣上他很受当今圣上的恩宠。之前,他在密折里,对他有过针对。
谁知,换来的却是掌印太监的训斥,以及皇帝的充耳不闻。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这位英国公是多么的受恩宠。
所以,他也就收敛了不少。
能不与之针锋相对,就不那样做。安安稳稳地跟着捡功劳,也是挺好的。
况且,这位年轻的英国公还是给他几分薄面的。这让他心里稍微舒服了一些。
在军事会议结束后,他轻声咳嗽一声,而后站起身道。
“诸位将军,正如国公爷所说,关于如何处置这些蛮夷部族的事,还是有陛下做决断~”
“另外,陛下的赏赐很快就到了,在这里,先恭贺诸位国公爷,以及诸位将军了。”
众将也都躬身回应监军太监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