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禄之事太大了,非当代才有。′1+4?k,a^n?s?h*u/._c!o~m?”
魏广德有些喃喃道,不过随即心里就是一动。
张居正早不提晚不提,这个时候单独和他说起宗室之事,怕是也是有什么想法才对。
想到眼看着朝廷财政收入保障,难道他打算借这个机会把宗禄什么的定下来。
想到这里,魏广德冲张居正拱拱手苦笑道:“叔大兄,我是没什么想法,不知可是叔大兄有想法?”
“呵呵,自弘治、正德朝起,地方省分无力支付宗藩禄米就已经爆出,到嘉靖朝时尤甚。
记得当初翰林学士霍韬就上书说税收有限,而宗禄需求却无止境,再过几十年,可怎么维持下去。
之后户科都给事中管怀理、工部郎中欧阳铎等人,还有那御史林润也都先后上疏,之后才有了李公修著《宗藩条例》之事。
不过当时我记得修著时李公还很感叹,若不能按林御史之言,限制宗禄,怕是会不可收拾。”
张居正还在回忆过往,魏广德却注意到张居正说林润当初曾提到限制宗禄。
有一点可能后世人许多不知道,明朝宗禄难题爆发,其实源自嘉靖朝。
别看弘治、正德朝时地方就因无力支付宗禄而向朝廷求援,但当时还属于偶尔、个别现象。
真正全国宗禄难题爆发,就源自嘉靖朝,绝大部分有王府的省份都爆出无力支付宗禄,于是开始想方设法拖欠。
魏广德已经大致猜到张居正的盘算了,眼看着明年各地赋税大增,如果不尽早拿出解决宗藩禄米的办法,那就会有大批赋税被各地宗藩拿走。
好吧,大明的官员,实际上天然就对失势的宗藩无感。
虽然也对其中一些人无生计觉得怜惜,但绝对不会因此就把官府钱粮用在他们身上。
而林润限定宗禄的提议,怕就是张居正打的主意。
以近两年朝廷应该支付的宗禄为基,不增不减,以后随便宗室如何繁衍,都在这个宗禄总额里发放禄米。
不过张居正没有明确,魏广德也不好插话。
果然,接下来张居正就开始讲述他的想法。
按照当初林润的建议,以上年宗禄为基准,折色后发放禄米,设为永额,以后宗室人口增减,这笔宗禄都不变,算是彻底把宗禄难题丢出去,让各支宗室自行分配。
魏广德听张居正侃侃而谈,他只是不经意的瞟了他一眼。
张居正的办法好吗?
对大明朝廷来说当然是好的,但执行情况可就未必了。?s/s¨x¢i~a,o^s/h·u!o\._c′o~m¢
设定总额又如何,地方上没钱,或者有钱被农用而没钱,无力支付,宗室又能如何?
根本无法绝对拖欠宗室禄米的难题。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句话:宗室没有权力。
在大一统王朝体制下,权力最终决定了社会资源分配。
朱元璋虽然给宗室制定了很丰厚的俸禄制度,但并没有给宗室多大权力。
或者说曾经给了一部分权利,但是被朱棣又夺走了。
特别是朱棣削藩以后,宗室既不掌握兵权,也不掌握政权财权,凭什么指望文官们控制的政府每年把大笔的财政用于宗室俸禄?
明朝宗室俸禄不由中央直接发放,而是由各个省代为发放。
明朝财政收入分为“起运”和“存留”,“起运”的就是要送到中央的,“存留”就是留在地方的部分。
宗禄一直从“存留”的部分里边开支,宗室能不能领到俸禄,能领到多少,要看地方官员的脸色。
明朝中后期,皇帝的正税官员们都敢大量拖欠,何况是皇帝家亲戚的工资?
当初隆庆皇帝登基诏书里大赦天下,还有册封太子的诏书,就包括对之前余税的豁免。
地方官府和士绅豪强勾结,以各种理由拖延赋税,没有按时向朝廷纳税,就等着朝廷出现大好事儿时一道豁免的旨意下发,就把帐消了。
现在地方上不敢这么干了,除非不想要头上乌纱,因为张居正给他们套上紧箍咒,那就是考成法。
不能按时上解税银的官员,一律按照不职评判,也就是考察为下等,这样的官能够降级录用就得烧高香,大部分是直接罢官的。
其实按照张居正的法子,只要把宗禄拖欠也纳入考成法,所有难题都解决